上一期由于篇幅的原因,留了一个小尾巴没有说完,那就是试卷上的另外一个内容,即图例和示意图。对,图例和示意图,估计很多朋友都没有注意到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其实我最早也没有注意到出题老师对于这两个内容用了不同的名称,下面就以2019年《多厅电影院》的真题为例,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扶梯和电梯被称作图例,影厅平面被称作了平面示意图,用了不同名称一定是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那么我们就从语文上来看看这个词的差异在哪里,以下内容来自《现代汉语词典》:
图例:地图、图表等上面用来说明各种符号或颜色所代表内容的小框或列表。
示意图:用简化的图形、线条等要素,示意性说明事物结构、原理或过程的图示。
看起来有点抽象,用简单的话来说,图例就是用于解释图表中特定符号/颜色的含义,而示意图通过图形直观展示事物关系或流程。估计大家还是有点懵逼,那么用我们考试的语言来说就是,图例就是照着画就行,这个符号表了某个特殊的设备。示意图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是出题老师从标准答案里面扣出来的图样,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提示我们某些不常见的空间长什么样,但是由于示意图扣出来以后一般不会做旋转、变形等操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从示意图推测出标准答案的局部,从而帮我们找到一些隐藏信息。
简单来说,我们绘制答案的时候图例是可以随意旋转镜像的、而示意图原则上是不会出现任何变换的。
我们继续以多厅电影院为例,把大影厅的示意图放回平面图里面,大影的平面布置一定是和示意图提供的方向是一致的,下图左边的情况,不会出现任何变换。虽然下图右边同样满足文字描述的要求,但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要问我为什么,这就是出题老师留给你们的解题密码。
中小影厅也是同样的道理,出题老师给你的是横着的,你就不要竖过来。有些道友说不竖过来就摆不进去,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说明你一开始就错了。一定要记住,题目给你的示意图是因,不是果。千万不要把房间都布置好了再来看示意图的房间怎么放。
我们再看看2017年和2018年的题目,因为没有涉及到关键的特殊用房,所以都是以图例的方式出现。
所以我们在绘图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尺寸不能动以外,在实际布置上是可以随便转动变换方向。
我们再来看看2021年《文体活动中心》给出的图例和示意图,分别是观众厅、乒乓球和台球活动的平面示意图。
还原到平面图中就是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就连乒乓球和台球桌这样的家具都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有些人会将乒乓球桌竖过来布置也行,但是从实际使用来说竖过来就会有一面对着窗,这样球台会出现强反光…这里就不钻牛角尖了。东侧文体区的是一样的道理,你只要能够把图示一点不动的放回去平面去,并且注意到它没有靠外墙,那么这年的考试你基本上就问题不大了。
唯一有点BUG的是2022年《考试测评综合楼》,这一年所有的图例都统称为示意(既不叫示意图、也不叫图例,有可能是特殊时期原来出题的老师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住酒店去了的原因),不过对于解题的影响并不大。在《数据应用科普中心》这个试卷中,就明显没有这个BUG,而且这一年示意图又一次的立了大功,我们通过题目中“辅助机房平面布置示意图”最后确定机房区位于场地的西侧。
在2023年的台阶式坐席平面图、消防车位平面示意图以及备勤单元平面示意图都给最后的平面布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之所以会反复的说,就是因为但是很多才备考的朋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后面走了不少的弯路。后面我做其他真题的时候还会反复强调,确保各位永不忘记。
我认为绘图中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绘图时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经常会在小X书看到很多秀肌肉的考生,动不动就是4个小时就可以画出完美的双线图,我一直都很羡慕这些人。而对于我这种手笨的人来说,一辈子都没有画出过好看的双线图,所以在学校一直崇拜手绘厉害的大神,电脑里也收集不少建筑手绘图,虽然现在也不知道有啥用。
我有多次测试过我上正式图的时间,在比较从容的画完全部图纸的情况下大概是需要3个小时。这里包括了在A2坐标纸上绘制1:200的铅笔稿和A2试卷上的墨线图以及总图墨线图。因为我总图的草图其实在1:500的A3坐标纸推敲首层平面的时候已经绘制了,所以总图就是直接上的墨线图,但是就只是画总图墨线图也需要30分钟的时间。
极限情况下,我也需要2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试卷上的墨线图绘制,但是图面特别的糟糕。这就是我的底线,反推过来我就必须在前面3个小时以内完成1:500的草图,到了3个半小时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开始上正图了,不然根本画不完,因为阅卷老师一直给我们说过,画完就有通过的可能性,画不完基本不行。
所以我们在考试前一定要找一个时间真实的测试一下自己的绘图时间,最好是找绘图量比较大的年份,不要用2019年《多厅电影院》或者2021年《文体活动中心》这些绘图量少的真题。最好选用2024年的真题,这一年的绘图量还是管够的,毕竟还有一个剖面在哪里。如果你做过了也没关系,就纯粹的测试绘图时间,在考场上由于紧张的缘故,绘图甚至可能会比平时更快,所以你平时的时间到了考场上基本上是够的。
有了这个时间以后,你才知道如何去控制6个小时的做题节奏。在考场上是否能完全跟着自己的节奏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考场上什么人你都有可能遇见。有可能你旁边是培训机构的职业考生,他们的动作飞快,而且成图效果较好,没有自己节奏的人很容易被他们影响。还有可能你还在推敲草图的时候已经听到了四周响起的吱吱的刮图声了,在这种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会受到影响的。所以,当我们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以后就可以不顾周边的干扰,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把图画完。
这个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什么很有朋友作为老考生,一进了考场就把节奏给忘了,自认为考了很多年,最后一个小时就可以把图画完,结果根本画不完,最后又得来年再战。
有啰啰嗦嗦的说了一些正确的废话,这里主要是分享一下我的绘图流程,因为很多朋友在问我用的什么笔、什么尺子等,所以我就在这里统一正式说一下。事先声明一下,我的方法都是一些笨办法,手绘也很差,所以仅供参考。
首先我用到笔主要有5支,自动铅笔2支、针管笔3支。
自动铅笔分别是一支STAEDTLER 925 09和一支Faber Castell答题卡专用笔。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答题卡专用笔,除了写字不好用以外,其他都好用。
为什么选用0.9mm的自动铅笔呢,就是因为我画图难看,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用比较粗的笔来画图。因为这样可以完美掩盖我的图纸没有细节,而且整体看起来还比较有重量感,后来就养成了习惯。在大设计考试的时候因为是硫酸纸蒙在草图纸上画,所以铅笔越粗看起来越轻松,当然也有人习惯用马克笔描草图的,主要看个人习惯了,我是对铅笔有种特殊的偏爱。
答题卡专用笔除了填答题卡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帮我在草图上标记柱子的点位,像下图这样,柱位我就用这支答题卡的笔画个短粗斜线来表示。
主要是方便自己认识就行,草图我不在乎是不是符合制图规范。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草图上一些比较重要的边界线我还会用这只铅笔来加粗一下,草图上还是建议把门都准确的画出来,同时把带“*”的房间及面积都写上,这样以免后面反复去对试卷耽搁时间,毕竟越到后面时间越紧。
针管笔用的3支分别是0.5mm 0.8mm和2.0mm,品牌分别是樱花和Touch。
0.5mm的是用来写字和画门、楼梯这些的。0.8mm就是用来绘制单线墙(后来我发现0.8的其实还是有点单薄,1.0-2.0的其实都可以,但是一定不会那种笔头全裸的),当然我也尝试过用1.0的来绘制,但是樱花1.0mm以上的针管笔有个巨大的BUG,就是笔尖没有金属防护罩,导致每画一笔都要把我的尺子弄脏。2.0mm的Touch方头笔就是用来点柱子用的,这个尺寸刚刚好,标准马克笔点出来都有点粗,不太适合我这种手笨的人。
在画单线墙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线头的笔触突出一点,这样会更加好看一点。(这是我唯一学会的绘图技巧,献丑了)
我的尺子就比较简洁了,一根30cm的比例尺,携带方便,画起来也很快。毕竟我们现在都用坐标纸了,根本就不需要丁字尺来绘直线,也不需要用平行尺来绘制平行线。虽然30cm很只能解决50m的墙体,但是一个一整套图下来你也画不了几根超过30cm长的线条,所以为了这一点点准备一根60cm+的丁字尺除了难受自己其他别无用途。
三角板这个看个人爱好了,有些人拿三角板像拿圆月弯刀一样熟练,当然可以。只是我喜欢这个30cm的比例尺,是因为它的1/200 1/500都在一个边上,有时候在试卷上,尤其是总图需要量尺寸的时候就特别的方便。
而且这个国产的尺子很便宜,不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具那么贵。
手笨如我的人可以在尺子上贴个胶,我用的是3M,这样在快速移动的时候就不会弄花试卷了,注意不要挡着刻度了。
其他就是橡皮、小刀这些,订书机、取钉器等一些辅助工具。
其实在前面都说过好多次了,这里既然都说到了,就再说一下。
首先是在坐标纸上绘制铅笔稿,这个丰俭由人,主要是要保证自己能够看得清楚,柱位、门我建议都表达一下。
铅笔稿完成以后,蒙上试卷最先画门,因为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后续快速的拉线条。
门画完以后就开始拉横线,至于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看个人习惯,不过大部分人都是从上往下。
然后画竖线,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要看考场环境和个人习惯,没有固定的定式。
然后是楼梯、文字和面积。我看很多人说楼梯可以直接画斜线,但是我还是不敢冒这个险,有时间都按照标准的来画妥当一点,楼梯的踏步随便画就好,怎么好看怎么来。不用计算。
画踏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格子画两步,可以又快、又均匀、又好看。
虽然我画的还是不够均匀…最后把尺寸标注上,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轴号给加上。
为了展示效果,我这些图都处理过的,但是还是有不少瑕疵,主要是说明一下我的绘图流程,我的图确实没啥好看的。
写作不易,你的评论、收藏、转发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