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对2018年公交客运枢纽站的功能分区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多轮方案的比较,最终确定了以下的功能分区平面图:
但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确定完功能空间和流线以后,我们需要立即落实到平面功能房间的落位上,这也是整个大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功能房间落位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建筑总轮廓以及各个功能房间的模块形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数格子。
由于2018年的大设计并没有像之后的几年那样提供准确的柱网尺寸,所以需要我们通过面积表上的面积去推测适用的柱网尺寸。
不过好在面积表出现了大量的64、48、30以及24这样的面积,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的联想到8米柱网,因为我们多次说过8米柱网下的房间面积分布,48、30以及24就是减去2米走道以后的常见的房间面积。
可能有些道友会因为换乘大厅的面积是800,并且二层换乘通道的宽度是9米而纠结,因为这两个数据都暗示了9米的柱网,按照大设计的套路,9米柱网情况下,一个标准格子就是80平米,正好与80平米对上。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还是要考虑小房间,因为小房间的面积被框的比较死,而大房间的面积是可以通过各种变跨以及异形的面积组合来实现的。因此这里我还是首选了8米的柱网,无非是在换乘通道连接的地方变跨为9米。那么我们在总图上看看8米柱网是什么情况。
建筑控制线长轴尺寸为90米,可以对于8米柱网,可以放下11跨,还有2米的富裕空间。如果按照10跨9米柱网,则会压线,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出题陷阱。
短轴方向长度是43米,可以容下5个8米柱跨,加上那个变跨正好是5X8+1=41米。和长轴一样,留有2米的富裕空间,对于9米柱跨来说就只能放下4跨,也就是36米。
适用8米柱网,单层最大面积是88X41=3601平米,与一层面积3500平米刚好对上。而采用9米柱网,单层最大面积是72X36=2592平米,差距比较大,如果要补上这些面积,长短轴方向都必须加上变跨,明显不符合大设计精神。因此多项论证来看,都是8米柱网较为合适。
那么事不宜迟,确定柱网以后我们就立即进入数格子的环节。
虽然房间很多且很琐碎,但是这次的房间规律性很强,做过几次真题的朋友可以很快的就把数格子的工作做完。而且这次各个功能分区的面积相加是56个格子,而通过总面积直接计算是55个格子,难得有如此接近的一次。
如果按照55个格子来计算,正好与前面8米柱网的最大尺寸对上了,也就是长轴11跨88米,短轴5跨41米(换乘大厅处有一个9米变跨)。这样就可以很快的确定建筑基本轮廓。
确定完建筑轮廓以后,我们就要将对应的功能分区格子按照前面的功能分区示意图所表示的位置,按照面积大小装进去,这里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功能分区一定都是非常规整简单的几何形态,一般都是方形或者长方形,不会出现咬合的情况,所以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快速的将功能分区落位到建筑轮廓之中。
各个功能分区的模块也比较容易的就整了到建筑轮廓里面,注意首层的候车区上下并没有完全对其,一层比二层多了一整垮,这里我们不要太过纠结这个细节,等下一步我们深入到房间布局以后自然就知道是否需要完全对其。
功能房间落位之前,我们还是要按照惯用的方法快速地将主要房间的功能模块都整理出来。
由于候车大厅,换乘大厅的限制条件已经非常明确,因此针对此类大空间我们无需像往常那样再做过多的空间形态比较,仅需按照题目条件画出空间形状即可。
站务服务区小房间比较多,对于不熟练的同学来说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我把尺寸都标注出来,对这些常见面积熟悉以后布置起来其实很快。
出站厅之所以会做一个长条的模块出来,是因为前面提到过出站厅连接了到达站台和换乘大厅,这中间有3跨的长度,因此这种长条的形状更符合题意。
下面是二层的功能房间模块,同样是站务服务区比较琐碎,但是依然规律比较明显,可以很清楚看到是用的2米走道。
在推导完所有的模块以后就需要对着我们前面推导的草图来完成一层平面的图的组装工作,由于2018年的题目部分房间的位置是出现在面积表的备注里面,所以我们在组装的时候不要还是不要忘了时刻看一下面积表,将一些有关位置的信息都圈注出来。
一层的平面组装以后的情况如下,很明显图面上暂时显得比较空,这个问题不大,因为所有的垂直交通我们都还没有放上去。
由于站务服务区的房间数量较多,而且位置描述很复杂,再次确认无误以后我们就把垂直交通给放上去。首先将一些面宽在三米左右的零碎空间换成疏散楼梯,然后再换乘区居中的位置加上自动扶梯和大踏步,同时再对称的加上疏散楼梯,毕竟一直强调过,对称美是大设计中很重要的布置原则。完善以后的平面图如下:
在一层的基础上布置二层会快很多,这是我们发现站务服务区的中间位置有两跨比较空的空间,因为我们正常排布房间都是从四周开始开始排布,等周边的小房间都布置完了以后再来布置中间,目前发现中间一二层都是无用处,那就不用多说,直接掏个中庭。虽然很多人认为一跨的中庭在大设计里面是有问题的,但是在这个地方中庭是相对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既能消化面积还能解决采光的问题,如果你非要在南向挖个凹槽,只要能满足题意,也是有可能通过的,不过大设计一向追求完整美和对称美,所以挖中庭的更科学一点。
添加中庭以后把两个宿舍靠过来解决采光的问题,同时将监控的形状做一个调整,满足活动室进出的问题,这样一看二层的平面就要合理许多了。
至此,1:500的草图的深度基本上已经足够了。在上1:200的铅笔草图之前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1:500的首层平面草图上完成总图的草图,这样可以方便后面总图直接上墨线图,这也是我习惯用A3 1:500坐标纸做草图的原因,因为可以重复利用。如果用A4 1:1000的坐标纸,你还得再腾一次图,就比较麻烦。A4 1:1000的坐标纸一般只是用来推导建筑轮廓、功能分区和房间模块。
以上是A3 1:500一层平面将环境补充完成以后的草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西面广场要求是2500平米,加上非机动车位300平米,正好是2800平米,而西面建筑控制线和用地红线之间的距离正好是40米。就是这么巧,也就是说广场面宽做到70米就够了,当然你稍微做大一点问题也不大。
其次是机动车开口位置,要满足东西两侧路口70米的要求,我这里西侧是卡着70米开的,东侧富裕量比较大,就按照离建筑外墙5米来设置车道的,正常情况下车道尽可能平直,因此南北车道采用完成对称的布置,并且东侧的车道南北贯通,满足站务内部车道的要求。
总图草图不用画太多的细节,只需要把车道、广场、停车位以及特殊要求的场地画出来就可以了。最好是把需要标注的建筑出入口以及一些关键尺寸都标一下,免得后面上正图的时候忘记了。
接着就是在A2坐标纸上绘制1:200的平面图草图:
为了赶时间,一层平面图画的细致一点,二层平面会相对粗放,这个看个人绘图习惯,不要盲目的去学习别人,掌握自己的绘图节奏才是最科学的。
正图我个人比较习惯的方式是先画门窗、然后依次是是横向线条、竖向线条,接着完善楼梯踏步等细节,最后是写字和标注。小房间多的题目导致最后写字的工作量也很大,遇到这种情况务必要打好提前量。
在上一期开篇的时候我提到这年的大设计存在很大争议,一个是站务区到底是在东侧还是在西侧,这个在上一期已经讨论清楚了,我看到评论起也有朋友把这个事说清楚。另外一个争议点就是站务服务区一跨的中庭,因为根据坊间传闻,中庭被认可的条件是高宽比要小于1才行,也就是中庭高度要小于中庭宽度,但是本题的中庭明显要差点意思。不过这终归是坊间传闻,并且站务区加小中庭是目前的最优解,所以我推测这种做法问题不大。
注:由于我字写的有点丑,所以上图的文字是后面P上去的。
写作不易,你的评论、收藏、转发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