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从这几年的考察情况来看,8米柱网是主流,9米柱网偶尔会出现。并且9米柱网出现的情况下,建筑都是以大空间为主,房间数量相对较少,难度也相对较低。
此外柱网的选择也不再是大设计的考察要点,题目中直接提供柱网,因此我们平时联系的时候多注意一下柱网的面积规律就会在考试中排房得心应手。
不过在说具体的面积之前,我要先说说面积表,因为我们很多道友看面积表的时候也是跳着看,或者只是快速的扫面积表,不看其备注,导致遗漏了很多解题的关键信息,面积表的备注是出题老师最喜欢埋坑的地方。
那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面积表。
PART 01 面积表
图片
这是2024年的一层面积表,这是我们在试卷上看到的样子,而它背后的结构是这个样子。
图片
这里的一级功能分区是和文字部分中建筑设计要求完全对的上的,也就是整个建筑最为重要的功能分区。我常说的一级功能分区定位指的就是几个功能分区。根据这几年的试题来看,一级功能分区基本上都是三个左右,两个也不常见。
图片
二级功能分区和功能房间对应的是文字部分建筑设计要求的具体分项里面,但是出题老师往往又不会像一级分区那样完全一一对应。而是将带“*”的房间单独拎出来说,因为这些带“*”号的房间都是最重要的房间,题目里面很多二级分区的定位都是根据这些带“*”号的房间的关系来确定的。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看面积表的时候迅速定位到文字描述部分。  
图片
当然也有的年份将二级功能分区和功能房间非常明显的分隔开来表达,例如2017年。
图片
这就更方便我们一个个层间的去定位。但是麻烦的是我们在数格子的时候需要分别都加出来。
然后是建筑面积和房间数量,这里的建筑面积指的是房间轴线面积,可以理解为套内面积,是不包含公摊面积。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不要在这个文字上钻牛角尖了。紧接着就是通风采光的要求,这个2019年之前是写在文字里面的,从2019年开始就完全出现在面积表,当然重要的房间出题老师依然会在文字里面进行强调,我在分析真题的时候提到过,既然在面积表都有通风采光的要求描述了,那还在文字部分强调的原因就一定是一种强烈的位置暗示,这个在2021年《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和2020年《遗址博物馆》都体现的特别的明显。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其他很多年份的考题中也是通过部分房间南向采光的要求来帮助我们确定功能房间及功能分区的定位。
说这么多,就是强调面积表除了面积以外,还可以通过通风采光来帮我们确定定位。虽然在阅卷的时候,通风采光的分值没有那么重,但是其却包含了很重要的提示在里面,后面讲房间布置的时候我还会细将我们如何利用通风采光来推导房间的布局。
PART 02 常见柱网规律  
8米和9米是近年来考试常见的柱网尺寸,所以估计大家都对这些柱网比较熟悉了。而且在每一年的真题讲解中,我都把对应柱网的房间面积都整理了出来,这里我先贴出来,大家再回顾一下,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中有哪些小细节。
图片
图片
这些都是柱网知识最为基础的,完全记住这些面积尺寸都不代表可以在排房间的时候做到灵活自如,所以我一直都说没有必要去记这些面积。而是掌握这些规律,然后考试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房间的可能性都画出来。最后再来拼积木。
那么就看看有哪些规律,由于通过和部分道友的交流,发现大部分道友常常会在候场小房间多的地方被卡住,所以我就从后场部分开始分析。后场可能在考试中并不会直接出现这样的名字,但是基本内涵是一样的,它可能出现的名称有“后勤厨房区域”、“行政办公区”、“站务服务区”等等,不管叫什么名字,总的来说就是处于场地内侧,小房间多且服务于前场的一系列房间。
要了解后场房间,我们先看看这几年后场分区有些什么特点。
图片
图片
通过上面2020年《遗址博物馆》和2022《年数据应用科普中心》的后场区域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后场都是出现在靠建筑外墙区域的一跨或者两跨,相同的还有2017年的后勤厨房区域。
图片
如果是出现三跨,那么中间一定是有一个小中庭出现。例如2018年的《客运集散中心》和2023年的《安全教育基地》,因此后勤区域可以简化为一下模型。
图片
其实到这里并不难,稍微做过几次真题或者有点设计经验的道友都很容易的判断出来后场区域是这种两跨内走道的形式。
但是对于很多经验不足的朋友来说,面对后场区域面积总多的小房间来说无法判断后场区域到底是一下A、B、C的哪种形式。
图片
也就是说后场排房间最大的难度在于判断后场走道是3米还是2米,走道是在边跨还是在内跨。其实我以前在练习的时候主要是凭直觉在排,因为做多了对面积大概都心里有数,直到有朋友问到了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这个点需要单独说一下。
首先走道的宽度是可以通过房间面积判断出来的。以8米为例,3米走道情况下,剩下的房间进深就是5米。而后场的房间面宽是比较变化多端的,有4米、5米、6米、8米、10米、11米、12米等。
不过不要紧,他们对应的面积分别是20平米、25平米、30平米、40平米、50平米、55平米、60平米。
如果你发现后场大量出现这样的面积房间(5的整数倍),那么其走道宽度基本上是可以确定是3米。而这些房间就是在走道那一跨,对于其他面积为64平米,96平米的房间则是在8米跨那一侧。
接着我们就要继续判断走道是在边跨还是在内跨,针对现有出现的题型,第一种办法是通过采光房间去判断。如果20平米、25平米、30平米、40平米、50平米这些房间都是需要采光的,那么这些房间基本上就是在边跨上。
如果都存在采光的要求,那么后场和前场区域中间就一定有中庭。但是没关系,因为后场一定有一个房间是前后场兼顾的,几乎每年的题都会有这么几个房间来帮我们确定功能分区的定位。因此你只要去看这些功能房间的面积是在整跨的面积序列里面还是在5米的面积序列里面就可以了。
图片
那么对应2米宽度的走道是一样的道理。去掉2米走道以后剩下房间的进深就是6米,对应的面积就是24、30、36、48、64、60、66、72等,这里我就不再累赘了,个有朋友可以自己去画一下。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疏散楼梯都是按照3米的宽度来预留。因此在楼梯那一跨的房间面宽就是5米,而且楼梯旁边无非就是卫生间和门厅,起对应的面积一般就是40平米,这些都是常见的经验。
8米柱跨还有一个容易让人搞混淆的面积,那就是30平米。30平米可以是5米进深和6米面宽,或者是6米进深5米面宽,还有可能就是整跨的一半(64/2=32,有时候出题老师会把32故意写成30),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看这种房间出现的数量,因为大概率是办公或者研究室,如果是2个或者4个、6个等。大概率就是64/2这种情况,因为这样即使出现多个,也不会占太多的后勤面宽,如果是6米面宽,那就要占好几跨的面宽,有点不太合适。但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大家在了解的基础上还是要灵活变通,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毕竟考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
除了8米柱网,最常见的就是9米柱网,在2017年之前也出现7.2米、7.8米这些不太友好的柱网,但是自2017年以后就没有出现了,所以我最开始有准备了7200和7600的坐标纸,但是后来实际用处不大,就丢一边了(实际上我考试的时候还是带去了的,以防万一)。
9米柱网由于其单格的面积是9X9=81平米,不是特别的友好,所以在真题里面无一例外的都是用80来替代81。
图片
如果9米的柱网放到后勤区域就会更加复杂了,因为走道宽度除了常见2米、3米以外,还会出现5米这种情况,其对应的面宽也是变化多端,可以是9/3=3,也可以是4+5=9或者是3+6=9甚至2+7=9,一共5种基础面宽,和5米、6米、7米三种排列组合的话,小房间面积就有15种之多。对应的扩大模数也会出现9+2、9+3、9+4、9+5、9+6、9+7这些情况(因为8米的扩大模数一般都是8+4半跨为单位,而9/2=4.5不是整数,所以会采用3、4、5、6作为扩大模式)。估计是出题老师考虑到使用9米柱网,数学含量有点高,所以这几年都在减少9米柱网的使用。
所以对于9米柱网,大家知道这么一回事就行了,了解其背后的规律即可。毕竟我们是考设计,不是考算法。
PART 03 数格子的技巧
数格子,就是将功能房间的面积转化为格子数量,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在坐标纸上快速确定房间面积。简单的说就是用房间的面积去除以64或者81,然后得到格子数量,其基本成果如下:
图片
我这里是为了方便各位看官才电脑上的色跨来区分的,实际上在考试中就是用铅笔直接写在旁边的。所以大家的联系时候尽量就是用考试中的铅笔,不要用彩笔来来做记号,不然上了考场不习惯容易坏事,因为考试要求是明文规定不能使用彩色铅笔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数格子一定是在题目粗读完成以后,基本上了解各个功能分区的位置以后才开始进行。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对数格子特别的情有独钟,读题读到建筑设计要求部分就开始数格子,一边读题一边数格子一边推导房间形状。因为他们对大设计的认识就是不同功能房间的组合,只要把功能房间按照题目要求组合起来,那么就能完成设计,正所谓“形式追随功能”。
这句一百多年前的建筑界名言,放到今天的大设计不合适,放到工作中更不合适。当下的建筑环境就是,先和甲方确定形式,然后想办法帮甲方把各种功能都塞进去,如果真实设计中,还在讲“形式追随功能”的话,那真是被时代抛弃也不为过。
所以,我们大设计的出题老师是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变化。在大设计的解题过程中,无疑不是在暗示我们要先确定总图轮廓,然后再确定一级分区、二级分区、最后是功能房间落位。分值占比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来的,一级分区错了基本上就是10-20分,房间错了也就5分左右,房间面积一点或者多一点可能不会扣分。
身边阅卷老师还教了我一个小技巧,如果最后某个不重要的小房间实在没地方放,就不要画了。有可能阅卷的时候看不出来,如果你硬塞一个房间导致出现跨区或者流线穿越,那就是重罚。
扯的有点远,上面的核心意思就是不要过早的陷入细节,一定要从宏观到细节一层一层的往下推导。
所以我在数格子的时候,不仅要将每个房间的格子数量数出来,还要将不同功能分区的格子数量都加起来。这样才能帮助我在不同阶段、区做不同的判断。
图片
才开始可能数起来比较费劲,但是多计算几次以后就会熟能生巧,形成的自己的计算方法。
我在数格子的时候有几个习惯,一是不追求绝对的精确。最小情况就是0.5,我看有些朋友精确到了0.35或者0.45这种情况。这是有可能还没有把房间面积规律搞清楚,单纯的从数字上去数格子了。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朋友留言问我,为什么在8米的柱网情况下,30平米的房间我有时候算0.5格,有时候又算1格呢?这个我在前面柱网常见面积组合中有提到过,这里我们结合起来看就很清楚了。首先我们要判断房间是在走道跨还是在8米跨,如果在8米跨就是64/2=32,占一个完整的半跨,如果在走道跨那就5X6或者6X5。
图片
上图的房间都可以认定为30平米(32平米在10%的误差范围内,而且出题老师会故意将32写成30来迷惑大家),但是左边的一个房间我们就是按照半跨来计算,右边则按照一跨来计算。我们的面积表里面没有楼梯,所以在数格子的时候适当考虑是没有问题的。
要如何每次都如何判断出来,我确实没有什么妙招,唯一多练习,将其变成一种本能反应是最安全。
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人懒、手笨、嘴贱。所以从来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也不理解那些为了考大设计写了几个笔记本的手抄笔记的人,当然如果你想考完以后在小X书买笔记也是可以赚不少钱的,毕竟还是有很多人信这包药。
我的办法就是没事的时候把大设计真题拿来读一读,就像读小说一样的读,读多了就读出感觉来了,自然会形成一种生理性的习惯。反而是笔记做多了,读的都是转译过的文字,不是真题,所以你还是不习惯大设计的语境和表达方式。
在数格子的时候一定要把公区的格子数出来,然后按照比例分摊到各个一级分区里面,只需要分摊到一级分区就可以,二级分区不需要。因为二级分区公摊也不大,大家都估得出来。而一级分区的公摊一般都是6个格子以上,对于我们确定功能分区的格子数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个计算不用太精确,不要去算什么公摊率,然后再对应的做计算。就用小学数学估算就可以了,在出现零数的时候就往整数靠,原则是要形成方正的区域。
例如你数出来是31格,那么就调整为30格(5X5),如果是35格就调整为36格(6X6)。因为大设计的功能分区界线都是非常干净的一刀切,几乎不会出现咬合的情况。
纯粹的几何美、对称美是大设计最重要的解题思路。想不明白的时候就想想这几个字:“口”、“回”、“田”、“工”、“王”,懂的都懂。
最后我们每个房间计算出来的格子数相加和总面积直接相除的一定是有误差的,而且是偏大,这个没有关系,压根就不纠结这个事。因为总面积还有5%的误差,而且总面积一定是不会被整除的,而且也不会是刚好刚好8X11、6X9、7X11这种数字,都是有偏差的。两者相比以后,一定能到找一个能形成标准方块的总格子数,且和建筑轮廓线相契合,那么这就是建筑轮廓,大了没关系,因为还有中庭。
说了这个么多,估计大家也记不住,数字这个东西唯有多练才能形成数感。至少我现在没有找到一招制胜的办法,而且我也不相信有这样的技巧。
下期就要讲示意图和气泡图了,大家加油!
写作不易,你的评论、收藏、转发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图片

图片

图片